全国服务热线:
010-53360139
中国心理卫生人才网
全国专业人才数据库
010-53360139
工作时间:8:30~17:30
作为2021年复旦科技创新论坛的三大分论坛之一,整合心理学分论坛由复旦大学主办,复旦大学高等学术研究院承办,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整合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等多家单位共同协办。论坛于2021年12月19日在上海五角场凯悦酒店7楼沁庭顺利召开,会议以“整合心理学视角下科技与人文的对话”以及“整合心理学与艺术的对话”为主题,邀请到主持人秦畅,与来自心理、建筑、艺术等行业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在现场嘉宾的活跃参与中分享了许多独到而有趣的观点,不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为落实疫情防控,论坛采取小规模现场会议结合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现场与会嘉宾开展交流的同时,通过腾讯会议直播,线上参会者众多。两位报告嘉宾由于疫情原因不能到现场,也在线上作了精彩报告。
首先,朱扬勇教授和孙时进教授致开幕词。作为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及复旦大学数据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教授用简短的开场引发了大家的兴趣:“心理”是大脑的产物,每个人知道自己的心理,却不知道别人的心理,展望未来,在整合心理学的大背景下,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也将知道他人的心理?
随后,复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及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整合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时进教授在致辞中分享了举办这个论坛的初衷,介绍了各位专家与自己相识和今天为什么出现在会场的一些有趣经历:中文系教授的小故事和作为当初的邻居朱杨勇博士的神预言、大数据概念的兴起和学科交融、老朋新友相聚无需多言的默契……。
孙教授致辞的最后强调,如果只剩下“真”而没有“善”和“美”,心理学就不是一个完整、有生命力的心理学。孙教授致力于打破学科和行业的界限,邀请了不同学科、行业和领域的嘉宾来共同构建“真善美为一体的”整合心理学。开幕致辞结束,会议进入主旨报告环节。
朱扬勇教授作了题为《数据与网络构成的城市》的报告。他指出,人类曾经属于河流的文明,如今属于网流的文明。网络文明催生社交层级结构的改变,我们的城市是数据和网络构成的城市——也就是我们正在构建的智慧城市。
就像有关虚拟人生的电影和游戏,人们可以在网络世界拥有身份,与外界产生联结,做出各种行为,满足各种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中,诞生了“虚拟场景建造师”这样一个新兴产业。当我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行动,现实中的摩天大楼都用来做什么呢?朱教授认为,这将是从建筑到艺术、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发展。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佐斌教授作了题为《“我在”:人与环境的心理一体性》的报告。佐教授以“我在”和“我不在”为例,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人与环境的一体性。第一,环境是人的自我的表达、拓展和延伸。我们的建筑、城市、居所都是我们心理的表达,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构建环境。第二,人和环境具有不可分离性。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环境在哪?在“我在”之处。我变,环境变;环境变,我变。第三,“我在”是环境的意义所在。环境只有对人才有意义,人不是环境的被动承受者,人创造环境、选择环境、爱惜环境。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凌鸿教授作了题为《千城千面的未来智慧城市——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三个观点:第一,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城市数字化转型阶段,数字化转型的基本逻辑是新技术的新特征、新能力、新假设、新应用、新规则;第二,这一阶段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做到从有形到无形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平衡治理创新、服务提升、产业加速三大目标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对策是寻找城市数字化转型场景、形成新的城市数字化底座、制定数字时代的社会规则以及基于技术带来的能力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新的逻辑,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
针对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中技术驱动带来的种种困境,凌教授认为解决之道在于“管理+技术+运营”,可以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融入三方面管理理论:第一,建设过程中源于管理科学的巨系统视角,打通系统,数据共享;第二,决策定位中源于产业经济学的比较优势视角,遵循“小而美”和“千城千面”原则,围绕一件事情做到最好;第三,运营过程中推进可持续发展视角。
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理事长俞斯佳先生总结了上海城市更新现阶段的特点是:零星成为常态、设计提升价值、主体回归多元、增量反哺公益。
俞先生提到,上海武康路的品质之所以能够迅速提升,原因在于“大师做小事”。众多享誉国际的设计师,专心地做围墙、做门楼、做绿化,武康路才成为今天中华的风貌。此外,“人文”的概念,就是城市中的居民也对城市的发展负责。因此,俞先生也常常举办充满烟火气的活动,去采访一线的普通民众,倾听他们的声音,为城市的改造更新提供素材。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的设计者之一、上海大小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李瑶先生作了题为《建筑:城市和空间的对话》的报告。这次报告是李瑶先生对自己从业三十年的回顾,也是他对建筑行业的认知和想法。建筑是城市的情感,建筑的表达就是与城市的对话。建筑为城市而设计,城市以情感而构筑。
孙时进教授作最后发言,他指出,同行交流能进步,跨行交流能创新。今天在座各位聚在一起有偶然性中的必然性。他希望能与外界一起为心理学学科注入新的动力,也希望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变得“充分”和“平衡”。
随后进入圆桌讨论环节,主持人和五位嘉宾在台上交流观点,台下嘉宾积极参与,现场氛围活跃。
圆桌围绕虚拟现实的未来趋势展开,在此基础上谈到哲学的根本问题——物质与意识,谈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谈到了元宇宙,也谈到科技进步下的人文关怀。社会的发展进程在继续,最终,旨向人类更好地存在与生活。
复旦大学心理学研究生行业导师郝永刚教授作了报告《整合视野中的个体发展与文明进化》,他指出,整合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由是孙时进老师发起、其他学者高度呼应的组织。整合心理学的核心是以问题为导向,包括现实中的各种问题。正由于这种导向,我们需要吸收东西方一切的思想与精神文明成果,立足传承文化传统,面向未来解决问题;把科技和人文进行整合,把高智能和高关怀有机结合。
上海体育学院心理学院贺岭峰教授报告的主题是《艺术的心理与心理的艺术》。贺教授认为世界上的知识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科学,解决真不真的问题;第二类是宗教,解决信不信的问题;第三类是艺术,艺术追求差异化、多样化。心理学的父亲是实验生理学或医学,母亲是哲学,如今,心理学更强调其科学和可量化的部分,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将心理学与艺术结合起来。心理学未来的道路,可能是在这三大领域体系中,找到一个交叉共生的领域。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和游戏九大类艺术,都在心理治疗中有对应的疗法。贺教授说:“艺术是一种心理唤醒的模式,而心理学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当艺术和心理学相遇,一个充满着诗意的元宇宙就诞生了。”
上海戏剧学院沈亮教授的报告主题是《人类表演学学科视野下的戏剧应用》,以游戏的方式带领现场观众演绎梦境,在“梦”中寻找心灵。人类表演即是从剧场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的一种习惯性方式,人们把一个空间转换成剧场,这个空间的各种东西都是舞台上的道具,世界从而成为了可变化的世界。而每个人在戏剧应用的过程中都在进行自我的探索。
当代艺术家、南京界外者工作室创始人郭海平先生是一位用艺术的方式疗愈心理的实践者,他向大家介绍了《原生艺术在精神健康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作为南京原生艺术工作室的负责人,郭先生接触了许多精神病人,他让病人们或有心理困扰的人通过绘画创作抒发内心世界,见证了许多人奇妙的疗愈过程,那是一种生命的自觉。他说:“我们不要去追究这种症状,我们去接受这种症状。当我们接受了这种症状,病人的健康状况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善。”
下半场最后一位报告嘉宾是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文化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心理学系的钟年教授,他报告的题目是《心理学与艺术气质》。当心理学有了艺术气质会怎样?其实在心理学发展伊始,前辈们就有类似的想法:冯特晚年用二十年的时间写就《民族心理学》,引用了许多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来探讨艺术。那时的艺术有两个动机,第一是巫术类的动机,诸如政治经济科学;第二是装饰性的动机,诸如纯粹艺术。如果心理学按照这样的方向发展下去也将有两个部分:科学心理学和艺术心理学(又被称作审美心理学)。心理学不仅要注重科学研究的形式,也要注重研究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其应有的学科高度。
下半场的圆桌论坛围绕艺术和心理的“病”展开,随着话题的打开,大家谈到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观点:艺术创作的疗愈作用、自我的表达与释放、戏剧表演与自我、身份的焦虑、逻辑与感知、灵性和本真、艺术-心理学-爱……台下的嘉宾也提出不少独到且兼具学术与现实意义的问题,大家踊跃发言,共同探讨,在各种想法的交流与碰撞中获得感触与新知。
2021年复旦科技创新论坛整合心理学分论坛圆满结束。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 承办单位:复旦大学高等学术研究院
协办单位: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整合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
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
(文稿作者: 林月茗、胡樱子 校对审编: 沈诗芸)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002765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998号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人才网 承办单位:中国人才交流中心数据库
© 2019 中国心理卫生人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