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心理卫生人才网!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205号(教育类194号)提案答复的函

2021-04-20 12:58:00来源:中国心理人才网

分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205号(教育类194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体艺提案〔2020〕458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落实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在教育体系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儿童青少年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素养,养成健康行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部对此高度重视,着力从政策要求、课程落实、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

  一、完善健康教育制度

  (一)深化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为不断提升健康教育质量,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国家在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方面,出台了诸多相关政策,明确提出了对健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中要求各地中小学校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好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教学要加强健康知识教育,体育课程考核要突出过程管理,从健康知识、体质健康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中共中央 国务院2016年10月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要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依托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向学生讲授保护视力的意义和方法,提高其主动保护视力的意识和能力。2019年2月,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学校应当将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相关知识纳入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教育部于2019年7月启动了大中小幼一体化健康教育教学大纲研制工作,为幼儿园到大学各学段健康教育教学提供更为细化的指引和依据。

  (二)实施体质健康调研(监测)与公告制度

  从1985年开始,我国逐步建立了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监测)与公告制度,定期调研(监测)并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至今已经先后开展八次,第八次调研于2019年6月启动,目前处于测量和数据收集阶段。前七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获得了大量的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础数据及其三十年来的发展变化趋势,建立了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大数据。更为重要的是,这项调研制度的建立,为了解和掌握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基础资料及发展变化趋势,为营造全社会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的氛围、促进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科学决策、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可反映开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质量、验证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又是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制度的建立,推动出台了一系列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宏观政策措施。

  (三)常态化健康教育教学

  一是印发文件,明确要求。2008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不同教育阶段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及保障机制。其中,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分别是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明确了实施途径为学科教学和与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相结合的方式。规定学科教学每学期安排6-7课时。

  二是以体育与健康为载体,落实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发展不同阶段和生活经验,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到五级水平中,五个不同水平互相衔接,完成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的学习要求。例如,小学阶段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影响。初中阶段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能水平,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高中阶段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和锻炼,增强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体育实践能力,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发扬体育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为新时代健康文明生活做好准备。

  三是融合相关学科开展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科学、生物等相关课程。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初中道德与法治强调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要求学生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初中生物课程专门设置“健康地生活”主题,强调健康包括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安排了传染病和免疫、主要疾病和预防、吸烟酗酒和吸毒的危害、医药常识、食品安全内容。初中化学课程要求了解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危害等。2017年修订印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化学科学在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依据物质性质分析健康问题的意识等。

  四是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健康教育效果。2017年教育部研制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了考察探究、职业体验等活动形式,推荐了如“零食(或饮料)与健康”“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身边环境污染问题研究”主题活动,指导学生通过调查、资料收集、交流讨论和展示分享等,提升健康素养。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的特点和需要,积极开发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等特色课程,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安排相关健康教育内容,增强教育效果。

  二、师生家校社联动营造学校健康教育良好环境

  一是在全国校园和广大师生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2018年起每年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融入教育教学,拓展教育阵地,抓好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健康素养。

  二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学校健康教育。组织开展营养与健康、食品安全、视力保护、预防艾滋病等健康教育知识网上有奖问答、绘画征集、知识竞赛等活动,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鼓励学校设立相关的学生社团,支持学生开展健康宣教和对卫生健康知识的主动学习。

  三是组织专家深入调研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编制学校健康教育大纲和系列学校健康教育教学资源。如委托北京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对儿童青少年视力影响、体质健康等专题调研工作;组织专家研制大中小幼一体化健康教育教学大纲和核心知识点,拓展“互联网+健康教育”内容供给;鼓励专家研制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书、挂图、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资源保障。

  四是利用“中国学生营养日”“全国爱牙日”“全国爱眼日”“世界无烟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卫生主题宣传日,在学校普及宣传健康科普知识。

  五是鼓励学校开设家长课堂,以讲座、微信群、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告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宣传健康知识,倡导家长积极投入维护学生健康的行动中。

  三、鼓励支持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一是鼓励高校设置健康教育专业。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公布最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并将本科专业设置权更多地下放到高校,同时要求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学科发展等方面的需要调整和设置专业。根据《规定》,高校设置健康教育相关新专业,可经高校申报、高校主管部门召开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会议审议、教育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由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教育部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实际需求,按照《规定》的程序申请设置健康教育相关专业,也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置健康相关课程,培养合格优秀的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人才。

  二是制定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2018年1月,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包括医学门类在内的92个专业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作出具体要求,进一步规范医学类专业办学,提高医学培养质量。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类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诊断、治疗常见病特别是传染病、慢性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是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引导和支持高校新增36个康复治疗学、26个健康服务与管理、27个儿科学、15个精神医学、2个中医康复学、1个中医儿科学本科专业布点,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力度。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科学构建学生健康素养监测系统和指标体系,做好指导和应用。深化学校健康教育供给侧改革,完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制度保障、评价体系,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丰富健康教育的载体、形式、途径、内容和方式,提高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健康素养。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