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010-53360139
中国心理卫生人才网
全国专业人才数据库
010-53360139
工作时间:8:30~17:30
记者从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了解到,由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王伟主编的《身心保健经典》著作,明年上半年出版,这是王伟继《人生学》《人生与幸福》著作出版后的又一部著作。现将本书“前言”发布,以飨读者。
《身心保健经典》封面
《身心保健经典》征集合作伙伴
《身心保健经典》是王伟先生继《人生学》之后的第二部巨著,明年上半年面世。本书共十二章:第一章营养保健,第二章养生保健,第三章美容保健,第四章运动保健,第五章康复保健,第六章妇幼保健学,第七章什么是心理保健,第八章正常人的心理保健,第九章应激状态下的心理保健,第十章神经症的治疗与保健,第十一章人格障碍的治疗与保健,第十二章性心理障碍的治疗与保健。共一百多万字,定价360元/本。现面向社会征集本书主编2名,副主编10名,编委20名。编委需要订购10本书,副主编需要订购20本书,主编需要订购100本书。以订书先后在书上列名(头像和简介)。合作购书电话:13981824988
《身心保健经典》第一主编简介
本书主编王伟先生现任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国保健协心理保健专业委员会会长。近三十多年来,他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人心理健康手册》《中国人养生保健手册》《中国人婚姻家庭幸福手册》《中国人家庭亲子教育手册》《中国员工心理管理计划》《中国人圆梦行动计划》《国学精华》等二十多本著作。鉴于他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曾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中国科协曾授予他“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共青团中央曾评选他为"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本书也是王伟先生辛勤耕耘几十年的结晶。
《身心保健经典》前言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自己负责,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身体的健康。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物质生活和工作环境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但面对的压力却越来越大。来自于生活方式、职业安全、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地作用于我们的身体,缠绕着我们的身体。久而久之,我们离健康越来越远,乃至心理出现异常,行为出现偏差,进入亚健康状态。观念决定生活,我们要使身体走出这种困境,获得全面的健康,就不能再单纯依赖医学的进步,而应采用积极、正确的生活理念,让这种理念来关照和爱惜自己的身体,注重身心保健,人们是愿意把自己的身体交给医院的手术台和有副作用的药品,还是愿意防患于未然,用正确的方式管理、调养自己的身体呢?只要人们想远离疾病,享受健康的人生,就应该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必要的保健,把身心保健列入自己生活的议事日程。
对于人们来说,真正身体的危害不仅仅来自疾病本身,而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忽视,没有对影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足够的重视。当下的很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都直接或间接与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我们身边很多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一不注意就会成为威胁健康的隐患;生活中很多固有的观念,有可能正在侵蚀着我们的健康;一些自以为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同样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例如,不吃早点就开始工作或者学习,殊不知这会增加中风的危险性;西瓜刚从冰箱里拿出来就要吃,这会对肠胃造成极大的损害;餐后立即吃水果,这样会影响胃对食物的吸收;睡觉之前才洗澡,过高的体温往往会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剧烈运动后大量饮水,极易导致体内严重的水和电解质失衡;病一好转马上停药,导致病情的反复……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对健康细节的忽视,也往往容易导致人们的健康遭到很大威胁。
想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从身心保健做起,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做起,从合理安排膳食结构做起,从生活中的每一个健康细节做起。注重身心保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使我们身体健康;不注重身心保健,它可能会让你久病缠身,甚至危在旦夕。当下的社会紧张忙碌,人们的压力很大,无暇顾及自己的情志与健康。往往当一个人功成名就之时,他的神智也耗散了,健康也就失去了。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谓限度,是指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中医学称之为“天年”。那么,究竟人应该活到多少岁数呢?人的寿命应该是120岁左右。但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人是达不到自然寿命的。身心保健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预防疾病。防治疾病发生、演变以及复发,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从中医学“正邪相搏”理论来看,身心保健既有防病作用,也可延缓衰老进程,具有双重作用。因此,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身心保健的必要。
关于身心保健之道,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指出:“其之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身心保健文化而言,中国的身心保健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柔和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是近代西医传入以后才有的,它是指人们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灿烂文化,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医学领域里,身心保健对于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祖国伟大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奇珠。
老子曾说:“我命在我不在天。”意指人们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注重身心保健,可以防止生病或者减少生病,使人们保持健康。一个健康的生命体,都与身心保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注重了身心保健,健康才会常伴左右。许多人总习惯于将各种现代病的出现归咎于环境的恶化,却忘了从自身找原因。事实上,各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是导致各种疾病的最大元凶。我们衷心希望,读者在读过本书后能够明白,身心保健绝不是一时兴起的偶然行为,而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身心保健路上没有一劳永逸,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身心保健是生活的点点滴滴,更是日日不懈的坚持。身心保健是相伴一生的生活习惯,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不信命,信自己。就算说我五更死,我也要“添油续命”。通过自身主观的努力和修行,达到健康长寿,尽享天年的目的。
人生于世,健康长寿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目标,达官贵胄、三教九流,概莫能外。然而,善养方能长寿。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延年益寿,这就是身心保健。我国身心保健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往今来已为人们反复精研、挖掘和阐释,也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深切感知和身体力行。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科技和医学的不断进步,新的身心保健观念层出不穷,这里我们只介绍几个主要方面。
1、简单的饮食。消费向自然回归,生活向简单倾斜,在享受到各式各样的生活乐趣后,人们反而向往起简单的生活方式来。简单生活对人体健康和寿命有多少影响,很难以具体数据评价。但是,简单生活所传递的生活理念,却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因为这样可以不用花费太多的心思就能舒适地生活,对身心健康最有助益,简单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扩展。
现代身心保健观念认为,简单生活并不意味清苦与贫困,它是人们深思熟虑之后选择的生活,是一种表现真实自我的生活,是一种丰富、健康、平凡、和谐、悠闲的生活,是一种让自然沐浴身心、在静与动之间寻求平衡的生活,是一种无私、无畏、超凡脱俗的崇高生活。简单生活包括生活中看似无关轻重的细节,比如饮食。我国传统文化对饮食的要求是非常讲究的,菜式多样,做法繁复,逢年过节,更是追求丰盛。而更多的研究发现,真正长寿的人或地区,饮食都以简单为主。
2、慢运动。运动对身体有益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对运动的认识上,人们有很大的误区。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很多人认为,打篮球、踢足球、打羽毛球等竞技性运动或剧烈的、长距离的奔跑才算运动。然而,大量研究发现,剧烈运动不但不能养生,相反还会影响寿命。曾有报道称,三四十岁中年男性因剧烈运动而导致猝死的人数近十年来有所增加。这一方面跟三四十岁男性罹患高血压、心脏病增多有关,另一方面也跟选择不恰当的运动方式,追求过于激烈地运动频率有关。
所以,现代身心保健观念强调慢运动。慢运动包括两个概念,第一是指慢的运动方式。比如瑜伽、慢跑、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柔力球等。第二是指运动频率慢。以跑步为例,慢跑30分钟以上对身体的益处明显强于快跑5分钟。研究表明,进行轻松的慢跑运动,能增强呼吸功能,增加肺活量,提高人体通气和换气能力,可使心肌增强、增厚,具有锻炼心脏、保护心脏的作用。慢运动另一个含义,就是应根据每个人体质的不同,工作性质的不同,所能承受的运动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和频度。打个比方,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和久坐的白领在选择运动方式、运动时间上就不能完全相同。
3、微笑。“笑一笑,十年少”是一句老话,现代研究证实笑确实能对健康产生益处。笑,可以使全身肌肉和关节得到有益的活动,对人体各个系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笑,可以使肺部扩张,增加肺活量,有利于呼吸道的通畅;笑,可以使心脏功能加强,血液循环加快,血压保持正常;笑,可以消除有害于健康的紧张、压抑和忧虑等情绪,对神经系统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笑,可以使你忘记烦恼和忧愁,减轻身体的疼痛和疲劳,显得朝气蓬勃;笑,还能使你广交朋友,增进相互信任,对工作、事业充满信心。
对每个人来说,凡是身体好者,一般都是笑口常开,面带喜色,笑植根于心。心锁则闷,心开则乐。健康人,首先是心理健康。他们心胸开阔、心境坦然、心平气和、遇事想得开、看得透、放得下。让自己笑,能健身益神;与别人同笑,可处处生春。常常笑容满面,精神焕发,不仅使你显得年轻、潇洒,而且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4、防晒。晒太阳,曾经被认为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今,这种观念也正受到质疑。美国皮肤癌基金会和皮肤病学会都坚持认为没有“安全美黑”这回事,而且不断提高警示水平,甚至有些人将急于晒黑的行为和吸毒、酗酒等成瘾行为划等号。多数皮肤病专家建议不要在没涂防晒霜的情况下出门。他们说,仅仅防护导致皮肤灼伤的中波紫外线还不够,波长较长、强度较低的长波紫外线会加速衰老──它甚至能穿透云层和玻璃窗。
为什么防晒被认为越来越重要呢?专家称,这是因为和以前相比,皮肤癌患病率明显上升。当然,晒太阳对人体的好处也有不少,如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还能增强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等。有鉴于此,专家建议,晒太阳一定要适度,因为适度晒太阳能够预防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和其他癌症。
5、午睡。有的人说,我没时间午睡,其实他的中午时间都用来逛论坛、聊天、看帖、浏览新闻了;有的人说,我不需要午睡,但是他一个接一个的哈欠,疲倦的神态,他身体其实一直在述说着他的请求,他却置若罔闻;有的人说,我中午加上吃饭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我怎么午睡,其实午睡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往往只需要十几分钟即可。大多数人,习惯在夏天的时候抽出午休时间来午睡。夏天是一个日长昼短的季节,人的睡眠时间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在天黑得晚亮得早的情况下,人往往会晚些睡觉早些醒来,所以我们需要在中午时分补充一下睡眠。但体质虚弱或者老人、小孩,其实一年四季都需要午休,尤其是比较辛苦的工作,一上午的劳动,不管是体力上还是脑力上,都需要一个放松。一个不午睡的人,下午都会有一种睡不醒的疲倦感,做事情提不起精神,有时候还会伴有头晕头疼等现象。
6、调养。调养,不是整天躺着睡大觉,啥也不做,而是要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顺应自然规律,不妄劳作,不过劳,不过累,不熬夜,不图一时痛快而损耗身体,不久坐久立久行,做事讲究劳逸结合,饮食讲究荤素搭配,不挑食偏食,注重科学营养,在七情六欲上,要做到心胸豁达,不大喜大悲,不斤斤计较等。气功中的静功,站桩,朱砂掌功中的预备式,练意图,胎息法等,都是调养的好方法。
7、锻炼。大家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们要常常运动,常常活动,才能筋骨舒畅,经脉畅通,气血运行旺盛,五脏六腑各司其职,人体才能加强新陈代谢,各器官运行良好,则病不生。但是,运动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一味蛮干,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只有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根据自己的爱好,结合周边的环境条件,科学的选择锻炼方式,才能容易坚持下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比如年轻力壮的,可以选择运动强度大些的锻炼项目,而体弱多病的,就应该选择相对柔和的锻炼项目,有心脏病的就尽量避免剧烈的跑跳运动等。否则,轻则起不到效果,重则有可能发生意外。
8、滋补。人体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新陈代谢,随着年龄的增大,维持生命正常运行的各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矿物质、能量等,都在逐渐地减少和消失,这是自然的规律,所以,我们要学会不断地补充各种有利于人体的能量物质,延缓器官的老化衰败,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补,不是一天山珍海味,大鱼大肉,也不是大吃各种补药保健品,而是要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适当的,科学的补充各种营养品、微量元素等,包括一些肉类,豆类,新鲜蔬菜和瓜果,合理搭配,科学进补,补品、保健品也不是说一点都不能吃,应结合自身体质适当食用。常练朱砂掌功的采气图,就可以开发调动人体的潜力潜能,从广阔无垠的大自然中,从浩瀚的宇宙中,随时随地的,尽情地采集天地日月之精华,采集各种有利于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物质,源源不断的补充人体的日常需要和消耗,让生命之力长久不衰。
前面我们介绍的主要是生理保健的理念。至于心理保健,只要我们了解了心理健康涵盖的范围,也就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了。
1.心理健康与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是能够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得智慧和能力,并将习得的智慧和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由于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智慧和能力,成就感就随之而生。由于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因而他又是喜欢学习的。具体地说,这种心理健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体脑是与生俱来的,为人的学习提供了生物前提。体脑的发展,除了需要适当的食物、不受疾病和其他有害刺激的侵扰外,更需要人对体脑合理运用。体脑健全的人是能学习的,但不等于说能学习的人都会合理使用体脑。健康的人能合理使用体脑,顺应大脑兴奋和抑制的活动规律,注重一定的运动调节。他们注意体脑活动与睡眠的关系,借此防止学习中常见的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他们掌握“闹中求静,动中求息”的体脑活动技巧,自觉地将多种学习交替应用。唯有如此,才能借助体脑习得更多的智慧和能力。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实际上是一种成就感。为了这种成就感,人们会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人的成就动机是程度不一的,有的比较强烈,有的比较平淡;有的急于求成,有的持之以恒。健康的人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便会从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使自己知道本身具有某种学习的能力,以后这种学习能力便有机会得到更多的发挥。他们的成就动机不会过于强烈,以致一心想事成便出现消极定式;也不会过于平淡,以致不想作为而无所追求;他们在适中的水平上体验成就感。同样,他们对所达目标不会急于求成,以免产生焦虑,也不会守株待兔。他们是在增强自信心的基础上努力追求目标。
(3)从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人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但也有与现实相对的幻想。在这方面,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幻想是十分短暂的,不会妨碍人的学习和人际关系,虽然他们也曾利用幻想补偿学习过程中未能获得的满足,但在真正为满足奋斗时,能始终面对现实,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后者的幻想则妨碍人的学习和人际关系,由于这种幻想可凭自己的意愿创造,没有学习中失败和挫折的危险,因此这样的人不愿回到现实中来。
(4)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人在学习中难免会有不愉快的体验,因而引起忧愁、惊惧、悲哀等情绪反应。健康的人也有烦忧,但他们明智地接受这一事实,从不伪装,也不会明明有忧惧却说自己极其舒畅。他们摆脱忧惧的办法,就是回到忧惧产生的地方。忧惧产生于学习,他们就回到学习上来。这样,不仅可以找出忧惧的原因,以作前车之鉴,而且由于把思想和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具体的学习上来,便不再有时间思考那些不必要担忧的问题。
2.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是乐于与人交往的,而且能与家庭成员、老师、同伴建立良好的予取关系。人是社会生物,与人交往是人类的共同动机。倘若这种动机在实现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就会引起不安和焦虑;倘若交往的动机满足了,但在交往过程中只予不取或者只取不予,那么这种心理活动同样是不健康的,而且交往也难以维持下去。具体地说,这种心理健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责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交际的双方都应把对方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人,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而不能把别人看成是自己的“工具”,借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健康的人注意到,如果说自己需要友情,需要获得别人的注意和赞许,需要达到某些目标,那么旁人也相同。
(2)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心理健康的人与人交际时不是依一般印象来推断他人,不是以对方的一种品质来推断整体,不把自己的好恶投射于他人,并注意到自己本身的需要和愿望有可能歪曲对他人的知觉,心理健康的人不会以表面现象推断自己的群体和别人的群体,不会以成绩的优劣为择友的标准,不会因为老师多关心其他人而产生不快和嫉妒。
(3)关心他人的需要。希望为人所关心、所注意是人的最重要的需要之一,也是人们寻求交往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渴望别人关心,应该想到别人也有同样的需要。健康的人懂得当他为别人所关心时,有一种被悦纳之感,觉得自己没有被人遗忘或忽视,由此推断,别人也肯定有类似的感受。同时,他(她)也从实践中悟出:对方觉得既然你肯接受他(她),他(她)就会有信心和你交往,彼此的关系将因此而增强。
(4)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赞美是大家所喜欢的,赞美的词句是最易入耳的话语。这里说的赞美,是指诚心诚意的赞美,而不是虚伪的应酬话,也不是言不由衷的阿谀之词。批评往往是人所难以接受、所不喜欢听的。这里说的批评是善意的批评,帮助对方发现缺点,寻找最好的方法和途径来发展他的长处,以便获得更大的成就。健康的人不会说虚伪的恭维话,而是仔细观察别人、多注意别人,发现别人的可称赞之处。即使在批评对方时,也与挑剔不同,不是有意暴露对方的弱点,不伤害或打击对方,而是了解对方的处境和造成错误的原因,不用教训人的口吻,不持权威性的立场。
(5)多与别人沟通意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赖于相互了解,而要做到相互了解就得靠彼此在思想和态度上的不时沟通。这里学会听和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与人交谈时,应耐心倾听别人的话,不插嘴、不打断别人的话语,同时注意对方的姿势、表情,以及他当时整个的反应,借以体会对方话语的意义;表达意见时,能注意做到态度诚恳,不油腔滑调,简明透彻,不过于曲折,尊重对方,不是借此显露自己,而是随时注意对方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话语。健康的人能经常与人交谈,交换意见,专心地倾听对方陈述的意见或事实,而不是事先就抱定不屑一顾的神态,也不是只想着自己要说的话,从而忽视别人在说什么;表达意见时,能注意做到谦虚诚恳,尊重听者,认真对待别人的异议,随时注意对方的反应。
(6)保持本身人格的完整性。在增进人际关系的同时,还应保持本人人格的完整性。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有其特有的行为模式。与人相处时,固然有迁就别人的需要,持比较随和的态度,但那是有限度的,迁就和随和不等于放弃原则。倘若真的那样做了,也就根本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健康的人面对别人的某项请求时,若该请求涉及的只是细枝末节,他会考虑迁就对方的要求,给予适当的帮助,若该请求与其基本原则相背,他会坚持立场,以不伤害对方尊严的态度,婉言说明,以取得对方的谅解。而且,在拒绝别人的请求时,他不会标榜自己的公正和清高,从而使对方感到难堪。一般来说,健康的人在平日的待人接物中,已把自己的处事原则和态度明白地表现出来,让别人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别人也就知道他的风格,不会过分勉强他去做他所不愿做的事情。
3.心理健康与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并进而有悦纳自己的态度。人生活在环境之中,经常要使自己与环境相适应。这时,对自身有适当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地说,这种心理健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与别人比较了解自己。人从小时候起就被训练与别人相比较,诸如学校里分数的高低、名次的排列等,不时在提示着儿童:他是比别人高些还是低些,他是走在别人前面还是落在别人后面。这就促使他们对比较和比较的结果异常重视、异常敏感。健康的人除了与周围的人相比较外,还常与某些理想的标准相比较,即从父母、老师、书本那里获得知识和价值观念,把它们融合成若干理想和模范,借此比较和仿效,并作为判定自己位置与形象的量尺。这种比较不只限于学习,还有做人的道理、立身的准则、处世的态度等。
(2)通过别人的态度了解自己。人常把别人对他的态度作为镜子,用以观测自身的情况。健康的人也把别人看作镜子,用以认识自己,但他并不迷信镜子,因为由别人的态度所反映出来的自我印象,有时也难免有歪曲或夸张的作用。他会认真对待别人的赞美和批评,剔除其中的偏爱或成见,据此建立自我印象。
(3)借学业或工作成果了解自己。由于学业或工作成果是以比较客观的事实为依据的,以此建立的自我印象就比较正确。健康的人懂得,若只以少数项目的成果衡量自己,不一定能认识自己的全貌,也不能据此作为与人比较优劣的标准。因为有人长于工艺,而拙于文字;有人精于计算,而不善辞令。健康的人能借学业或工作成果的各个方面了解自己,明其所长,察其所短,从而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人获得的任何一项经验,都是他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运用某种学识和品质的结果,而经验的反馈作用有助于人对本身的情况获得一些了解。因此,人的生活经验越丰富,接触的面越广,将越能促进其对自身的了解。有些人常有维护“自我观念”的倾向,凡是与自我观念不相符合的经验,他会加以拒绝,甚至会回避与那些经验有关的情境。健康的人不使自己囿于固定的生活圈子,而是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范围,多接触一些人和事物,多摄取一些新的经验,通过对难易事情的实施和其中甘苦的体验,察见自己某一学识和品质的情况,进而悦纳自己。
(5)诚实而平静地检讨自己的得失。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必定会有得失。健康的人对得失能作诚实而又平静的分析,一方面有勇气承认自己在某方面的弱点或挫折,另一方面又能认真分析引起该弱点或挫折的原因。对他来说,他既不会隐讳,也不会得意忘形或垂头丧气,因为“得”仅仅是一个方面的得,“失”也仅仅是一个方面的失,不能因此来判断一个人。这样,他就会悦纳自己。
(6)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抱负水准。所谓抱负水准,是指一个人对其自身成就预期的水准。人的抱负水准是不一样的。健康的人不会把抱负水准定得过高或过低,而是根据已有的水平和目标的难易度,对活动本身作适当的调整,不是把它硬性固定在某个位置或某个方向上。所以,把抱负水准定在既具有适度把握又具有适度冒险情境内的做法,是人正确认识自己和悦纳自己的具体表现。
现代文明社会物质生活的高享受也使人们付出了精神压力与环境污染的代价,近几十年的环境污染,减弱了人体的免疫功能,损害了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给家庭和谐、生活幸福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为了帮助人们解决身心健康问题,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王伟先生组织专家编写了本书。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为人们的健康和幸福生活提供一定的帮助,使人们能用科学的方法守护生命,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本书是一本身心保健的指导性读物,集实用性、科学性、预见性于一体,是最全面的健康生活指南,是最实用的身心保健宝典。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始终保持身心健康,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幸福快乐。本书在编撰的过程中,由于水平有限,难免出现纰漏,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责任编辑:王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002765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998号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人才网 承办单位:中国人才交流中心数据库
© 2019 中国心理卫生人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