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心理卫生人才网!

被压抑的愤怒如何释放?

2019-12-22 15:25:00来源:心理网

分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我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如果给一头大象,从小就给它的双脚间绑上一根很细的链子,那么哪怕这只大象长大了之后,它的力量完全足以轻而易举的撕开那条细细的脚链时,它也不会这样做。

 

因为在大象还很小、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时,那条细细的脚链不断束缚着它,以至于这种“无法挣脱”的束缚就成为了这头大象人格的组成部分。

 

并非是大象成年后的力量不足以撕开脚链,而是它人格中一部分的设定就是“永远不要试图挣脱脚链”。

 

然后有意思的地方就来啦:当我们的某种习惯、某种信念被固化了之后,它就会获得“无因性”的特权。

 

什么叫“无因性”?

 

举几个例子:

 

生存,这是本能,是不需要因由的。没有人会说,我是为了实现把奥特曼一掌劈翻在地这个目的,所以才需要生存的。


生存不需要任何理由。

 

围绕着生存这个第一本能,吃饭和睡觉,也成为了我们的不需要理由的本能。


你可能会说,我们是为了生存所以才需要吃饭睡觉,生存就是吃和睡的理由。


但是对于每一个当事人来说,当你吃饭睡觉的时候,你不需要先思考“我是为了生存所以要吃这块蛋糕”然后再动刀叉,而是你的身体本能在你饿了的时候,自然就会去做这件事。

 

“生存”只是逻辑上吃和睡的理由,但当它成为了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时,它就不需要理由了。

 

由此,就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启发:

 

第一,当一个信念由于不断地重复而成为了我们的习惯时,它就获得了“无因性”,即不需要什么原因和理由,就可以持续存在,甚至是成为我们人格的一个组成要素。

 

我记得李玫瑾老师谈到过,父母给孩子从小到大说的最多的那几句话,就会成为这个孩子的“信念”。

 

这种信念,就是具备“无因性”的。

 

不管父母说的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不管这句话在逻辑上是否成立,仅仅是因为不断地重复灌输,这个信念就会成为孩子的认知当中一条不可违逆、无法反驳的金科玉律。

 

比如有些父母喜欢给孩子说:“你一定要争口气!”

 

“你一定要争口气”这句话就包含了三层意思:


第一、你现在还不如别人;


第二、你要不断的努力;


第三、你要不断的和别人比较。

 

这样一句简单的不断重复的话语,就会给一个孩子带来可能伴随一生的自卑和自我压迫。

 

因为“你一定要争口气”这句话埋藏在他的潜意识里不断起作用,他就会持续的感到自己现在不行、感到内在施加给自己的压力。

 

有些父母重复给孩子说:“妈妈爱你。”

 

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个孩子会持续的感受到有人在不断地爱着她,同时他还会知道自己始终有一个依靠和归处、那就是自己的妈妈。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在于:父母给孩子灌输的任何信念都是具有“无因性”的,那些信念就是你人格的组成部分,那些信念就是你。


不管是好的信念还是坏的信念,只要重复的给一个人灌输并且深入其潜意识,那么这个信念就会像后台程序一样不断地在你的潜意识里运作着。

 

带给我们的第二个启发是:认知只能调整认知,认知无法调整信念。

 

譬如说吧,你刚升了中层领导,但是和下属相处的不太好。我告诉你说:你作为领导,不要对下属太苛刻了,太苛刻了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的。

 

你听到这句话之后,通常很快就能够明白、而且也的确很快就能够做到宽容的对待你的下属。

 

但如果我告诉你:你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了,日常生活中放松的去生活不仅不会对你造成什么坏处,反而会让你更轻松、更有活力。

 

倘若你从小父母给你灌输了这样一种信念:“努力才能进步”。


那么你听了这句话之后,通常也是很快就能够明白的,而且是真的能够很明白,但多数时候,你基本做不到,你没办法做到对自己不苛刻。

 

背后的原因在于:让你调整对待下属的方式,这只是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事情,这件事只停留在你的“认知层面”上。

 

但是“努力才能进步”,这已经成为了你潜意识中的一种信念,信念就意味着“无因性”,它不需要什么原因就存在于那里。


它就像你身体的一个器官,器官不会因为它是对的就存在、因为它的错的就消失,你试图用认知告诉自己:我的鼻子长得再翘一些就会更好看,难道你的鼻子会因为你认知的调整就发生变化吗?

 

不会的。

 

所以,认知调整不了信念。信念不再只是存在于你意识之中的虚幻之物,而是已经成为如同你器官的实在之物。


你大脑的神经回路已经在千万次的重复中被固化成了那样的路径,就如同你从小就不断的练习劈叉,那么只要你两腿一分一下子就会滑到地上一样。

 

我们的认知会不断的变化,加上认知对于信念的反思功能,再加上我们过去一直没有认识到信念的“无因性”,所以许多人都会有一种“认知可以改变信念”的错觉。

 

譬如一个人了解了很多心理学知识,他知道要去爱自己、要去接纳自己。


然而因为他的信念中就是不接纳自己、不爱自己的,所以认知和信念持续不断的产生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又无法解决,所以反而在原本的痛苦之上附加了更多的冲突和痛苦。

 

再加上我们自身心理的“内循环”,和外部环境的“外循环”,二者的相互作用,会令你陷入旧有信念不断轮回的循环之中。

 

然而最为吊诡的在于,虽然“信念”的本质是“无因性”的,它的存在于产生只是因为不断地重复和强化,然而由于我们的大脑解释的能力太强了,所以每一个信念的存在,又一定在你的认知中伴随着很多的对它合理化的解释。

 

比如一个秉持“努力才能进步”信念的人,他一定也有很多理由来证明这个信念:比如人只有努力才能够获得更好,进步才意味着我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我努力是为了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等等。

 

又由于一件事物总有多种理解的视角,所以他的这些解释又无法称之为是错的、也无法反驳。

 

一个人相信自己是辣鸡的信念、和一个人相信自己是天才的信念,都是无法反驳的。

 

无法反驳并不是因为这二人的信念都是正确的,而只是因为我们对于一件事物的不同解释都是合理的,这些解释、本来就是无法反驳的。

 

人要努力的度过一生,和人要放松的度过一生,这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并没有哪个是对、哪个是错的,你秉持任何一种观点,总能找到无数支撑这个观点的理由。

 

你需要彻底的理解清楚这一点:观点是没有对错的,给观点施加对错的评判才是错的。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有个人提出“我要把全人类灭绝”这样的观点,难道这样的观点也不是错的吗?

 

当然不是错的。

 

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来指责这个观点是错的,但是对于秉持这个观点的当事人来说:这种对错的评价根本无所谓。

 

对于观点而言,“对错”的评价本质上是“不重要”的。

 

一个人相信自己是个辣鸡,十万个人对他说你错了!你不是辣鸡!你是个人,你既不辣,也不是鸡,怎么可能是辣鸡呢?这很显然,你就是错了!

 

但是对这个人来说,他并不会在乎那十万个人说的是什么,他坚信自己是辣鸡,他就是这样坚信的,逻辑上和道德上的对错评判于他无有影响。

 

倘若你理解了这些,就会发现,试图用认知去调整信念,其实是驴头不对马嘴的。

 

你没办法用认知将固有的信念直接消除,你充其量可以做到的只是用认知去建立一些新的信念。这也是我在《内心平静之道》里所强调的,“直接建立新赛道”的意义。

 

谈完这些必要的前提和铺垫,我们再来讨论“愤怒”这个主题。

 

愤怒的本质其实很简单,就是对他者的攻击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