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心理卫生人才网!

我想供养僧人,送米面油到寺院,遭到未婚夫和家人强烈反对,争吵怎么办?

2019-12-23 12:16:15来源:中国心理人才网

分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我想说:

反对的好。

我这人一直奉行的是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

但是在你这个事儿上,我得求你男朋友赶快和你分手,及时止损,如果已婚的话,赶快离婚。

但凡一个正常人,一旦信佛后,会变的不人不鬼,不能正常生活了。

以上说的话不好听,对吧,没办法,直人直性子还敢说,

谁叫我看到这个问题了呢,

你供养僧人的那些东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正的僧人的话,可以供应一部分。其余的拿回来好好正常生活。另一种就是如果僧人是职业的那种,还是全部拿回来吧,自己和家人好好用吧,或者还不如喂狗呢,狗还知忠呢。

你既然说了怎么办?

那就告你怎么办:立马停止一切愚蠢的行为,什么念经,供僧,等,然后远离佛教。

如果以上办法违背了你的三观,认知和信仰,那么请和你的男朋友分手,找个也是信佛的男朋友吧。请不要祸害好人,正常人。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至亲活着的时候做的到位了,离世了于活人来说没遗憾就好了,你母亲在天上一定希望你幸福的活着,而不是痛苦的悲哀。把自己该做的做了就好了。至于结果,顺其自然吧。

以下是回复楼中一个佛教人士的,转帖过来:

也就是你们信佛的人觉得苦,去翻翻华夏的历史,好好看看吾华夏人是怎么看待生生死死的,超过七八十的都叫喜丧了,怎么就苦了?只有你把他当苦的时候才苦。

生死本就是很正常的事,该生的时候就生,该死的时候死,怎么到了你们佛教徒眼里就成了苦了?呵呵。

生死循环,娃哭着来的,周围亲人笑着迎接的。老了笑着走的,周围亲人哭着送的。挺正常的事啊,怎么就苦了?

如果人活到个七八十,动动不了,吃吃不下,拉屎尿尿都不能自主,很多儿女们都不愿意伺候,再赶上个身体不好的,做过各种开肠破肚,切喉,带屎袋,不人不鬼的,或者植物人的就不苦了???

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其在婴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物不伤焉,德莫加焉。其在少壮,则血气飘溢,欲虑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其在老耄,则欲虑柔焉,体将休焉,物莫先焉。虽未及婴孩之全,方于少壮,间矣。其在死亡也,则之于息焉,反其极矣。

译文:

人从出生到死亡,大的变化有四个阶段:婴孩,少壮,老耄,死亡。人在婴孩阶段,意气专一,是最和谐的时候,外物不能伤害它,德不能比这再高了。人在少壮阶段,血气飘浮横溢,欲望 思虑充斥升起,外物便向它进攻,德也就开始衰败了。人在老耄阶段,欲望 思虑不断减弱,身体将要休息,外物也就不和它争先了。这时的德虽然还不如婴孩时的完备,但与少壮阶段相比,却有距离了。人在死亡阶段,那就到了完全休息的时候,返回到出生之前的极点了。

以下转自百度:是列子原文的一个翻译。

列子·天瑞》记载,孔子泰山时,在路上遇见荣启期,衣不蔽体,但边弹琴边唱歌,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样。

孔子问他:“先生所以乐,何也?”

荣启期回答:“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己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

孔子连连点头称是。又不无惋惜地说:“以先生高才,倘逢盛世,定可腾达,如今空怀瑾瑜,不得施展,仍然不免遗憾。”

谁知荣启期却不以为然地说:“古往今来,读书人多如过江之鲫,而能飞黄腾达者才有几人?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而死亡则是所有人的归宿,我既能处于读书人的常态,又可以安心等待人最终的归宿,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孔子听了说:“善乎!能自宽者也。”这就是“知足者常乐”的典故。知足常乐成为人们处世哲学的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