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心理卫生人才网!

化育性情教育,开启美好人生—来自性情教育的案例故事

2021-03-30 10:14:00来源:中国心理人才网

分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父母都是博士

上海一对夫妻,都是博士学位,育有一女一男,女儿12岁,儿子3岁。这位妈妈的微信名字叫欧欣欣,是一位老师。加了李老师微信后,与李老师讨论孩子的教育,李老师像往常一样给她发了很多公众号网页。欧老师的孩子现在上5年级,患了抑郁症,处于辍学状态。看了家和子贵网页后,非常认同李老师性情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看到那些真实的案例后更加深信不疑。欧老师坚信李老师能帮到她的孩子。


父母亲自送孩子来基地

春节过后,夫妻两人便带着女儿来到了深圳。下飞机后,时间已经很晚了,为了不打扰疗愈基地的老师和学员,他们一家三口就先住在家和子贵疗愈基地附近的宾馆里。第二天早晨才来到基地。三口人的状态都很好,李老师与家长做了个简单的交流后,就安排女孩倩倩开始上机剪辑了。孩子坐在李老师的对面,剪辑一教就会,非常聪明自信。倩倩上午和下午都完成了当天的剪辑任务,没有表现出任何为难情绪。

临时决定要符合科学

看到孩子这样的状态,李老师在心理盘算应该让其父母明天立即就返回上海。因为他们一开始也没有计划在基地陪伴孩子。如果不趁孩子状态好的时候就走,恐怕几天后孩子就会纠缠父母。李老师把这个想法和家长说了后,家长立即同意并和孩子讲了,倩倩也同意了父母返回上海。就这样第二天夫妻按计划离开了深圳基地。

躯体症状慢慢消失

家长走后,倩倩照常剪辑视频,上午11点的时候,她突然站起来说胸闷,要出去走走,李老师立即派女老师陪着她出去散步。李老师嘱咐该女老师,每天11点前带着倩倩出去散步。散步一共持续了3次后,孩子不再胸闷了。一般来说,患抑郁症的人,在躯体上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不适反应。随着剪辑视频的深入,调整了细胞频率后,症状就会逐渐消失了。

李老师要陪新学员

倩倩剪辑一周后,来了新学员,李老师安排她在2楼阳台剪辑。李老师一抬头,就能看到倩倩,也能听到倩倩剪辑。有时还会还和倩倩聊上几句。还会扔给她水果或糖果吃。倩倩也非常听话,剪辑正常进行,可以说中途没有发生什么问题。

倩倩笑声好听

随着剪辑批次的增多,倩倩心情非常快乐,她的笑声很特别,我们大家都愿意听她笑。剪辑到第三批次的时候,她化性了。事实上,由于她一直很平稳,没有什么让老师头疼的事情发生,所以她的化性似乎是化育于无形之中。但是,她知道自己化性了。

新的考验来了

倩倩一来到基地,就主动和大家一起打乒乓球,每次都很开心,球技进步很快。但当北京的小男孩来了以后,情况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于小男孩的大脑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几乎没有什么行为规范,任性而为,经常不知深浅地和其他学员打闹,还经常骚扰其他人工作和学习,令在这的两位女孩很不高兴。从倩倩的表情可以看出,他非常厌恶这个小男孩。倩倩也是孩子,我们没有教育她忍让小男孩,只是盼望小男孩行为规范好起来。小男孩来了一周后,就逐渐好起来,他还教倩倩怎么从一楼爬到2楼的阳台(倩倩在二楼阳台剪辑)。

孩子能互相沟通是好事

一开始倩倩在2楼住,另一个小女孩(楠楠)来基地后,和她妈妈住三楼,由于两个女孩年纪相仿,很聊得来,总在一起交流。倩倩也搬到三楼和楠楠一个宿舍住。李老师考虑到倩倩的妈妈没有在这里,有这样的要求也是合理的。她们有共同话题交流,对于疗愈抑郁症也是有好处的。

孩子一时的行为不会永远存在

当时,河南的靓女也在,也会和她们在一起聊天。倩倩的心理疾患不严重,她没有幻觉的体验,所以她非常愿意听楠楠和靓女讲鬼神的故事。李老师知道后和其他老师讲,孩子对这样话题有兴趣,但这个兴趣不会长久,李老师晚上组织开会,重点讲了“相由心生”的心理学原理,告诉孩子们,心中无鬼,就见不到鬼。后来她们就不再讲鬼怪的事了。

孩子有恶行不用明说

此时,基地有三对母女在这里,唯独倩倩的妈妈没有在这里。一天晚上,她用手表电话给妈妈打电话,和妈妈吵了起来,房间其它家长告诉李老师,倩倩跟她妈妈说:“你把我送这里来,毁了我一生。”家长通过微信告诉李老师,李老师就上楼去查看,当时倩倩仰卧在床上,李老师问倩倩:“你在做什么呢?”,她答道:“没有做什么啊!”,李老师没多说什么便离开了。李老师没有追问她为什么说那句话。因为李老师知道,孩子在家与父母交流模式就是这样的。当她心情不顺的时候,就会用这样的方式和家长说话。这就是语言的记忆痕迹,这是下意识的行为。并不能说明她来到基地学习剪辑没有改变。接着,李老师就接收到倩倩的妈妈从微信上发来的消息,和李老师说孩子的事情。李老师也向倩倩妈妈解释了这样的理论:家庭的语言沟通模式要反思,要改变,否则,倩倩的弟弟也会学,当孩子长大后,潜意识的语言信息就会冒出来。同时嘱咐家长加紧学习化性讲座(此时家长第一批次讲座还没有听到一半)。

妈妈来基地学习一周

离倩倩结束疗愈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倩倩也经常说想回家,和她妈妈通电话的次数也增多了。其实她的爸爸和妈妈早就已经订好票了,准备按时来接她回上海。后来基于倩倩现在的情况,她的妈妈和李老师讨论,是不是可以提前一周来基地和倩倩一起学习,也算是在陪伴孩子一周。让孩子心理平衡一下。李老师非常赞同,就这样倩倩妈妈从新买机票,提前来到基地。

根据孩子情况针对性讲课

一天晚上李老师讲课,内容是根据“圣人闻过则拜,贤人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这句话展开的,一共讲了7个问题:(1)情感敲诈,(2)分庭抗礼,(3)任性而为,(4)我字当头,(5)怨天尤人,(6)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7)不明理则争理。李老师根据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与家长交流的时诸多恶言恶语的情况,联系实际进行剖析,旁征博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孩子们听了后都非常受益。

什么情况发生都会被利用来教育孩子

倩倩妈妈来基地的当天中午吃饭的时候,由于飞机晚点还没有到达基地。在饭桌上倩倩坐在李老师的对面,看见倩倩很快乐,李老师笑着对她说:你妈妈来了,可别和你妈妈吵啊。倩倩说:“那我做不到。”接着李老师说:“你做不到,我可以帮你做到。”小男孩的母亲黄老师说:“孩子和父母吵这成何体统,哪有这样的?”李老师原本的意思是趁着倩倩高兴提醒她,妈妈马上要到了,见了妈妈可别和妈妈发生冲突。李老师话也没使倩倩情绪激动,但黄老师的孝道教育却引爆了倩倩的情绪。立即就和黄老师喊了起来了。黄老师也不示弱,继续进行教育。倩倩跑到屋外,黄老师也跟着去了,进行半个小时的交流,最后倩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后来还给黄老师写了一个道歉信。黄老师也又和倩倩沟通了很多。黄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做了十多年的中学班主任。这场争论也教育了在场其他学员。在疗愈基地,李老师太过温和,有时也需要“恶人”,否则很多戏都演不成,就教育不了孩子。

家长信心满满

倩倩妈妈来了后,孩子内心很高兴,母女交流也很正常。接下来的几天里,欧老师与李老师进行多次交流,主要是讨论家长怎样和孩子沟通。欧老师总结了自己和孩子沟通的时候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李老师也从性情教育的理论讲解如何处理亲子关系,这使家长茅塞顿开,信心满满,在接下来的几天,母女也一直和睦相处,没有发生冲突。特别是母亲听讲座的地方是楼梯底下,孩子上下楼都能看见,看见母亲在认真听讲座,倩倩也就安心了。之前倩倩多次抱怨妈妈不学习化性讲座

博士妈妈的变化

倩倩的妈妈欧老师这次来基地与李老师讨论了很多理论与方法,主要围绕孩子的问题。通过沟通交流,李老师从这位母亲那里获得了几个重要信息。(1)认识到西方的教育理论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家庭教育。

(2)以前的女权思想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有妨碍的。

(3)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是否可以借鉴?全盘否定是可惜的。

(4)认识到自己的遗传,行为规范,语言模式要改变。

(5)作为母亲在家庭教育中要多付出。

(6)化性一定要持续下去。

(7)学习化性课程不再焦虑了。

根据这些谈话,李老师觉得这位博士妈妈还是有进步的。

期待孩子回家后的好消息

倩倩的妈妈请求临走前李老师能和孩子沟通一下。李老师放下手头的工作,领着倩倩在小区里散步,边走边谈,当谈到小弟弟的问题时,倩倩表示之前无法宽容弟弟,化性后不再沾火就着,能够容忍了。同时最开心的是妈妈学习了化性讲座发生了改变。从中我们会发现,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改变是必要的。

倩倩回去后,我们真诚祝愿她越来越好,非常期待传来她取得更大进步的好消息。

(责任编辑:孙东刚 供稿:李兴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