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心理卫生人才网!

人际有效沟通——“史占彪沟通艺术”之感悟

2021-03-07 12:19:00来源:中国心理人才网

分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文|袁运录

近日聆听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史占彪教授的“心理教练”几个案例,感触颇深。尤其“史占彪与唐妈妈的对话-如何支持孩子走出困境”两场对话(以下简称《对话》)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正如史老师所说:对话,往往不是道理不道理的问题,也不是认知的问题,而是情感接不接受的问题。

如果对方关闭了心门,而你企图用讲道理的方式强行植入,必然会引起对方极大的抵抗和反感。

对方需要,我们就给予什么。这是打开感情之门的金钥匙。


就在年内,我也遇到一个案例。

李女士一家去南昌妹妹家过年。女儿在南昌工作,一直住在妹妹家里。因为女儿性格内向,加之去年刚刚上班,有些职场人际关系暂时还不能适应。

妹妹一家人对她女儿的呵护,远远超过了对自己的女儿。


除夕之夜,妹妹对她说了许多女儿的事,诸如:孩子不听她的劝告,叫她学会适应社会,叫她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可她就是不听。

李女士听到妹妹诉说女儿的诸多不是,心中无限悲凉。明明知道妹妹是为了她女儿好,但此时此刻在她听来很是委屈。


心中似乎有个声音在说:“凭啥说我的女儿的不是?除了说她,指责她,你不可以鼓励她、多看看她的长处,找找她的闪光点吗?你指责她,无非就是因为你自己的女儿懂事能干,我女儿不如你女儿,我老公也不如你老公,我也不如你活着舒心!”

顿时,眼泪往内流,有种坐不住,想立即打道回府的冲动。


女儿性格很内向。一天,女儿告诉妈妈说:我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我们是不是搬出去住,我不想住在姨妈家里。

然而,站在姨妈的角度,她完全是为孩子好,甚至胜过了亲生的孩子。可为什么在李女士听来,善意的劝告或道理,却让她们如此痛苦穿心?其实,这是沟通对话出了问题。


为什么朝鲜和平谈判要放在“三八线”的板门店举行?就是为了公平对话。因为只有平起平坐,才能实现公平对话。

否则,再好的初衷、诚意和善意,也会让人感到难受。

记得几年前,我出于好心,说了亲戚几句,过后,他十分生气。

说我凭啥教训他?不就是凭着自己比他过得好些吗?

站在我的角度,也很委屈啊:我可是给他讲道理啊,是为他好呀,我怎么是教训他呢?他怎么这么不领情?


都说,人穷志短。可现实中我们常常会发现那些所谓的“穷人”,一个个火气十足,自尊心特别强!你还不能说他,你也不能同情他。

其实,这就缺乏平等沟通的缘故。

当一个人处于弱势,如果你想帮他,一定要寻找一个让对方容易接受的理由,并且以平等的姿态去助人,否则好心办坏事,比比皆是。


比如生病的人,如何与其对话?安慰对方,而不是指责对方。这不对,哪不对,这不该,那不该。虽然你出于善意,想帮助对方,但在病人听来非常带刺,非常难受。

正如《对话》中唐老师说:这个时候只需一句话:“你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尽管吩咐”,足可以温暖人心。


子女对父母的需求总是层出不穷,但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虽然有限,却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和反感。

这就是史占彪老师说的“需求远远大于要求”。

生存和需求是人的本能,对他人的要求是人的本能以外或额外的欲望。

这就跟孩子一样,如果我们大人站着,居高临下的教训孩子,孩子就会感觉压抑和委屈。假如家长,在孩子很开心,很有底气,能跟你平起平坐的具备一定实力后,父子或母子之间的对话才有效。


如果你站着比孩子高,而孩子正在痛苦悲伤中,你能与孩子平等对话吗?

越来越多的孩子把自己反锁在卧室内不出来。他们自闭了吗?

笔者最近就接几个这样的案例,一个是北大的一位研究生,突然辍学回家把自己锁在家里。这一锁,就是4年。


还有两个17岁的女孩,辍学在家,每天关在卧室内,除了上厕所,就是避不见人,甚至连过年也是叫外卖,不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

奇怪的是,只要家人一出门,她们就“偷偷”溜了出来,坐在客厅看电视,或捣鼓着一些玩具或花儿和宠物什么的。

这让我一下就想起了猫和老鼠的故事。

猫不在家,屋里的老鼠自然就会从洞内出来,溜到客厅、餐厅、厨房等各处“造反”。一旦猫回家了,老鼠就会卷缩在洞内,瑟瑟发抖。

洞内的老鼠对外面的动静敏感度,远大于外面的猫对洞内老鼠的敏感度。因为老鼠的注意力全部在一个方向——聚精会神观察洞口外的动静,以便决定自己的下一步行动。


而猫却不同。猫的活动空间非常广泛,除了家里的老鼠,猫还可以去捕捉室外的老鼠,或者其它的食物。而且除了食物以外,猫也可以建立自己的业余爱好和兴趣。比如迈着猫步,广场舞、麻将,唱歌,喝茶,健身,旅游等等。

只要猫不在家里,躲藏在洞内的老鼠的压力很快就会缓解。只要猫真的做出改变了,对洞内的老鼠不再感兴趣——“猫腻”了,不再专注老鼠洞口,洞内的老鼠才会减压和放松。


只有轻松后,老鼠就会静下来思考,就会换个角度去思考。

而当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或者生存危机下,老鼠怎能静下心思考呢,怎么会理解别人?

所以,如果谁家孩子躲在卧室内不出来,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出了问题。家长一定要明白这点。

家是孩子温馨的港湾,是孩子生长的地方,那里留着孩子太多美好的记忆和梦想。所以孩子一旦在外面遇到挫折,最先想去的地方就是回到自己童年的家。


孩子在家里面可以暗自舔伤,可以静下来好好反思自己的过去或思考下自己未来,当然也会觉察当下。

孩子想通了,自然就会走出来;想不通,就会待着里面继续想。

当然,不少孩子因此开始胡思乱想,穷思竭虑,闭门造车。

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理解孩子的难处,做父母的就不要去干扰孩子,让自己有一个相对自由可以独立思考和观察的空间。


正如《对话》里史占彪教授和唐老师说:父母与孩子既要保持同步,又要保持你一定距离。一只眼看着别处的风景,另一只眼,瞄着孩子做些什么。彰显史占彪博士心理学深厚功力的《对话》中的沟通技术,堪称心理对话艺术的经典,在人际关系沟通,尤其构建亲子关系非常受用,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简介

袁运录(笔名:恨若秋水):

认知心理学家,口吃问题研究专家,情感心理作家,秋水理论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
上饶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余干县关工委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副主任。
1988年研究心理学,并创立秋水理论(又叫黄河理论).
2006年起以“恨若秋水”的笔名在《中国心理与健康》杂志、中华网、凤凰新闻、知乎等媒体发表上千篇社会心理研究和实践文章,并接受过十几万人次心理困扰者的求助和咨询。
研究方向:强迫、口吃、抑郁、焦虑、失眠等神经症和青少年心理创伤.
代表著作:《情绪管理学》《口吃原理与康复》(江西教育出版社).
正在出版《强迫症原理与康复》(江西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孙东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