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心理卫生人才网!

王伟第三部人生学著作—《身心保健经典》序言

2020-11-02 12:22:00来源:中国心理人才网

分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记者从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了解到,由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王伟主编的《身心保健经典》著作,明年上半年出版,这是王伟继《人生学》《人生与幸福》著作出版后的又一部著。现将本书序言”发布,以飨读者。

身心保健经典》封面

身心保健经典.jpg

身心保健经典》征集合作伙伴

身心保健经典》是王伟先生继《人生学》之后的第二部巨著,明年上半年面世。本书共十二章:第一章营养保健,第二章养生保健,第三章美容保健,第四章运动保健,第五章康复保健,第六章妇幼保健学,第七章什么是心理保健章正常人的心理保健,第九章应激状态下的心理保健,第十章神经症的治疗与保健,第十一章人格障碍的治疗与保健,第十二章性心理障碍的治疗与保健。共一百多万字,定价360元/本。现面向社会征集本书主编2名,副主编10名,编委20名。编委需要订购10本书,副主编需要订购20本书,主编需要订购100本书。以订书先后在书上列名头像和简介。合作购书电话:13981824988

身心保健经典》第一主编简介

本书主编王伟先生现任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国保健协心理保健专业委员会会长。近三十多年来,他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人心理健康手册》《中国人养生保健手册》《中国人婚姻家庭幸福手册》《中国人家庭亲子教育手册》《中国员工心理管理计划》《中国人圆梦行动计划》《国学精华》等二十多本著作。鉴于他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曾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中国科协曾授予他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共青团中央曾评选他为"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本书也是王伟先生辛勤耕耘几十年的结晶。


1add4d4ea2f14c26ebc71a2d97fbc11.jpg

36a84cdc9ee4315197eb60d5b9f8811.jpg

0575b84da5910ea086c81b54f96355a.jpg

f2467cd55870602224e4c4b05d321ff.jpg

《身心保健经典》序言

——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锋

健康是21世纪的热门话题。在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追求健康、维持健康和促进健康是人类的共同目标。那么,什么是健康?由于人们所处时代、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健康的认识也各有千秋。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部分人群,受传统观念和世俗文化影响,认为“无病即健康”,把有或无疾病作为衡量健康的标准,把健康定义为“无病、无伤、无残”;还有许多人把健康体检看作是“无病找病”,认为是“多此一举”。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日益深化,逐步形成了整体的、现代的健康观。表述比较完整的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对健康概念提出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一定义有三个特征:一是突破了“无病即健康”的低层次的健康观;二是把人的心理状态、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能力和状态与健康联系起来,从单纯生物医学角度看待健康发展为从生物范畴、社会范畴、心理范畴多角度解释健康,包括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对健康的多维度影响;三是从个体健康扩展为群体健康,提出了保持人类生存的环境、空间良好状态对于健康的重要作用,保持人的健康与社会生活环境和物质环境的高度统一。

世界卫生组织在1986年首届世界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渥太华宪章》中进一步提出,健康是每天生活的资源,而不是生活的目的。健康是一个积极的概念,它不仅是个人身体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和个人的资源。为达到身心健康和较好地适应社会的完好状态,每一个人都必须有能力去认识和实现这些愿望,努力满足需求和改善环境。概括地说,健康既然是资源,就是有限的,只能满足重点需要;这一宝贵资源还需要得到保护;作为资源,健康也是生产力,与劳动力、生产资料一样会影响社会的进步,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主动采取行动维护这一宝贵资源。健康也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求和权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这就要求人们重视健康的价值,实践保持健康的路径,树立“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理念,全面提升自身健康素质,以增加国家民族的综合竞争力。

人从出生到成人最后到死亡是一个连续的自然过程,生命的不同周期组成了人的生命全程。所谓“生命全程健康观”就是把人生划分为几个明确阶段,针对不同年龄段,给予连续性身心保健服务,主动促进健康,以达到不断地健康增值与延年益寿的目标。这就像定期向银行存款以备用或增值一样,如果个体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各种危害生命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与心理状态,积极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并主动进行健康投资,正确进行健康理财,就能使自己的健康得以不断“增值”,最终能够到达“健康老龄化”的境界,即“无疾而终”,这也是我们今天提倡身心保健的意义所在。

身心保健的概念最早来自《易经》“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豫同预)”,《皇帝内经》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临渴而掘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知道是什么样的人患病,比知道这个人患什么病更重要”。上述哲学思想构成了身心保健的理论基础。身心保健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主张以积极主动身心保健的方法来维护群体与个体的健康,这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医学注重修身养性中的健康理念不谋而合的。在全球提倡东方医学的今天,在医源性疾病日益增多的今天,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寻找替代医学的服务。如传统医学中的按摩、拔罐、针灸、气功、药膳疗法,西方医学中的生物反馈疗法,如环境疗法的森林浴、海洋浴、泥浴和空气浴等,这些物理的自然治病方法,都没有或极少有副作用,因而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和推崇。

中国身心保健分很多流派,比如道家、儒家、佛家、医家等,由于对宇宙自然生命的认识有所差异,各身心保健流派的理论观点有所不同,方法也各有侧重,但各派身心保健理论有一个共识:重视心神呵护和德行修养。身心保健虽然应该形神俱养兼调,饮食清淡、进补、瑜伽、气功、运动锻炼等是养形,生命借由躯体形态存在。但养神、安神始终是身心保健第一要务。如果一个人怀揣一颗躁动、功利、急切、迷茫的“聪明心”进行养形,那不是真正的身心保健;如果一个人七情适度,性格温和,与人为善,不敏感多疑,就算生活简单贫困,不吃保养品,不进健身房,不住花园豪宅,不享受高端优质医疗资源,也可以享有良好的生命体验,尽享天年。这是没有成本的天然身心保健,不是身心保健胜似身心保健。所以,身心保健务必先安抚心神,调整心态。俗语道:“能和清楚人打一架,不和糊涂人说句话。”要做养生保健的清楚人、明白人,才能学到真谛,拥有大智慧。

身心保健即生理保健和心理保健。怎样进行身心保健呢?世界卫生组织在著名的《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戒烟限酒,即健康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几点也很重要。

首先,要重视健康的养护。不论是生理健康,还是心理建康,都需要爱、需要交流、需要休息和放松、需要舍弃和调节。爱是互动的,它需要彼此的关心、爱护、理解和宽容;爱是仁慈的,它需要某些牺牲,某些舍弃。在做出某些牺牲或舍弃后才能迎回爱,才能拥有长久的健康和幸福。现在,常听人们说,“商场如战场”“官场如竞技场”。君不见,商场上你争我斗,你死我活;官场上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分析利弊,趋利避害,耗费了自己多少的心血,又夺去了多少壮年精英的生命。所以,我们在这里提醒大家要少一点儿争斗,多一份慈善;少一点儿刚强,多一份坚韧。柔能克刚是良训,水能穿石是真理。金钱是一个好东西,但要取之有道,获之有量;官职是一个好东西,但不是体现个人真正价值的唯一尺度,过度地追求金钱和官职,有可能会得不偿失,过早地将自己送上断头台。

第二,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积极进取,乐观豁达,避免走入心灵的误区。要坦然面对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要让自己的心情趋于平静。要充实自己的生活,人一般在空闲的时候就会想得比较多,所以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实一些,以避免在没事的时候胡思乱想。要培养广泛的兴趣,这样的生活不仅充实,而且更加丰富多彩,生活充满了朝气。要让自己的心胸更开阔豁达,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凡事不要斤斤计较,正确认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把个人的得与失、成功与失败抛开。这样的生活才能更加轻松和快乐。

第三,要保持健康的心态,要有满足感。中国古代的杰出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富贵强者应当知足,知足方能惜福,惜福方能安泰;贫穷弱者应当不满,不满方能进取,进取方能成功。”强者需要放松生活,需要学会低调地生活,学会包容和珍惜。知足常乐,这句古语在某种意义上不是一种消极的、无奈的选择,而是一种睿智的、聪明的选择,它会让你在坎坷的人生征途中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使你少一份烦恼,多一份快乐和满足。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要紧张、不要烦躁,要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有利于承受各种生活或工作上的压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第四,要建立科学的慢生活方式。现代社会的高度竞争和压力,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明争暗斗,现代社会机会和陷阱并存,成功与失败同在,让人感到压力、紧张和不安。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人疲于应付,身心极度倦劳,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原因。让我们健康的良药妙方就是慢生活。所谓慢生活就是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科学的、健康的“缓慢而有序”的生活方式,预防生活方式性疾病。慢生活实质上讲究的是一种生活上的平衡,是针对快的生活节奏影响健康而提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生活方式。“慢生活”不是支持散漫和懒惰,不是故意拖延时间、降低劳动效率,而是要找到一种对工作、对生活、对事业、对健康都有利的最佳速度平衡点。

第五,要劳逸结合。近几年有不少社会精英,正值壮年却过早死亡,这对于家庭和社会都是重大损失,都感到遗憾和痛惜。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人人都要引以为戒,为自己敲响警钟。莫让遗憾留人间的良药妙方只有四个字——劳逸结合。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注意劳逸结合,遵守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自然规律。如果一个人长期违背这种自然规律,长期透支自己的生命和建康,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去工作和生活,那么,“过劳死”这个人类的“隐性神秘杀手”就会降临到您的头上,突然将您带走。其实,人的一生健康是最重要的。日子慢慢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名和利都犹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大可不必视之重于生命。要知道生命之树是根,事业成就、名誉地位等都仅是生命之树上结的果实、开的花儿、长的叶子。自然界中有一个现象是“白云朝朝过,青天日日闲”。让我们在忙碌之余,也学一下青天白云,清静安宁一会儿吧。

第六,要适当地改变生活的环境,学会放松,善待压力,充分利用紧张工作中的零碎时间。环境有时候对人的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好的环境可以促发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差的环境容易使人滋生惰性。适当变换环境,可以使人更具活力,增强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人之所以感到疲劳,主要是情绪使我们的身体紧张,因此要学会放松,让自我从紧张疲劳中解脱出来。要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定向,切忌由于自我的期望过高,无法实现而导致心理压力。每日工作安排要合理,不应超负荷工作时间过长,不过度紧张和疲劳。多与他人交往,交心谈心,既能密切关系,建立友情,体会沟通的乐趣,又有利于相互学习。把所有的抑郁埋藏在心底,只会令自己郁郁寡欢。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告诉给好友或师长,心情会顿感舒畅。

第七,要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要善于欣赏自己,多与人交往沟通。一个人的工作,八小时外加班加点是常事,单位里忙不完,很多工作还要带回家去做。因此,把工作与休息处理好,也是心理健康的要求。适当参加娱乐活动,是消除心理压力的好办法。要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平衡,就要善于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喜欢自己,接受自己的缺点。人,只有欣赏自己,才能有信心,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第八,要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工作环境都有极大改善,但压力却越来越大。除了工作之外,人们不得不面对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抚养孩子、照顾父母、医疗保险等问题;生活的快节奏、多变性,给人们的恋爱、婚姻、家庭带来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情感受挫机会增加;由于种种利益冲突,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情感交流日益减少,即使人们遭遇了困难和挫折,也很难找到地方宣泄。这些因素不断地作用于我们,缠绕着我们,久而久之,我们的心理就会出现异常,行为就会出现偏差,最终导致身体不适、情绪不佳、心理不安,即亚健康状态。所以,我们要学会适度减轻压力,以保持健康、良好的心境,使体内的正气旺盛,祛除致病因素,早日回到“第一状态”,成为健康人。

第九,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适应社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改造社会,使社会适合人们的需求;另一种是改造人们自身,去适应社会的要求。无论哪种形式,最后都要达到社会与人自身的和谐一致,这样,我们才能健康愉快地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方法有以下方面:

一是主动适应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环境分主动适应和被动适应。被动适应会表现出对环境的无可奈何,带有消极、忧郁、焦虑甚至逃避的负性情绪。主动适应则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无限的创造力,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从而产生积极向上、愉快、满意、充实的正性情绪,这不仅能够使我们很好地适应环境,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二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是社会的,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所以良好人际关系是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意识水平,充分认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增强适应能力。

三是积极调整自我,提高应对技巧。在接触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或产生社会环境和自身条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果我们能够审时度势,选择有利的环境条件,抓住机遇,积极地调整自我,学习有关技能,提高应对技巧,我们就能较快、较好地适应环境,并且取得成功。

四是要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寻求帮助。社会支持是指个体遭受挫折时所得到的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社会支持不仅是物质上、经济上的有形支持,更重要的是心理支持。

五是正视自己,面对现实,重新评价自己。自我评价的客观与否是决定一个人能否适应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与环境、周围人的协调,所以必须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身的不足和缺点,更好地适应社会。

现代社会有不少人上班忙工作,满负荷运转,竞争激烈;下班忙家务,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生活的顶梁柱。为了谋取更好的发展,他们将所有的心力用于工作;为了家庭的幸福,他们一直在努力。他们心里有工作、家庭,唯独缺少了自己,在忙碌当中,已经忘记了还要给自己的健康留一点时间和空间。直到有一天才发现平日的那些无端的乏力、思想涣散、失眠、疲劳、颈部疼痛等不适早已将他们推向了亚健康的沼泽。在重重的职场压力下,以前从未留意的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脂肪肝、肠胃病等开始逐一出现在自己身上,等到功成名就时,却落下一身疾病,真的是“年轻用命赚钱,老来用钱买命”。

为了帮助人们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王伟先生等专家编写了本书。王伟先生和他的团队长期致力于国民身心健康的研究、推广,撰写出版过若干相关图书,希望他们能在中国人身心保健的研究、推广领域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也相信读者能从中获得非凡的教益。

 

(责任编辑: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