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心理卫生人才网!

让黄河理论服务中国人的心理健康

2020-09-21 17:53:00来源:中国心理人才网

分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作者:袁运录

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都在向东看齐,向古老的东方汲取智慧。著名心理学家森田、荣格和墨菲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感兴趣的是古老的东方传统文化,尤其中国古代老庄的“无为”学说,甚至追溯到更早的上古时期的黄河文化。

“大禹治水”的典故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远古的黄河是一条从西部高原流到东边大海的天然河道。雨季,黄河流域年年闹水灾,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尧帝派大臣鲧前去治水。

如何才能有效地防止黄河泛滥成灾?鲧想到了,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水来土掩,即从正面拦截黄河,效果立竿见影。这样治水,虽能暂时遏制洪水,保护下游的百姓,却为日后的黄河泛滥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因为黄河被人用大坝所拦截,表面上屈服,人们容易被眼前的景象所麻痹,看不到凶兆,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但实际上,被拦截的黄河每时每刻都在积蓄势能,暗藏杀机,最终会冲塌堤坝,以排山倒海之势一泻千里。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百姓毫无防备,只能葬身鱼腹。

黄河终归大海,乃大势所趋,天道所在。任何企图堵截黄河的做法,只能暂时有效,最终必然无效,而且还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人为灾难。这就是“人作孽不可活”的道理。

不可否认,鲧治水的初衷也是为了保护百姓的利益,也是在施行人道,却是逆天而行,最终被天道无情地惩罚。鲧因治水不力被处死,并由其儿子大禹接任。

禹吸取他父亲失败的教训,顺应水的本性,采用“疏而不堵”治水方略。挖深河床,拓宽河沟,用挖起来的泥沙构筑两岸堤坝,把黄河夹在一条通向大海的安全通道里任其发泄,却不致泛滥成灾。

经过疏导后的黄河,虽然汛期到来依然波涛汹涌,令百姓望而生畏,但由于大堤的屏障作用,和百姓对洪水危害的警惕性,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安全保证。只要在汛期到来之前加固堤坝,一般就能安全度过汛期。从此桀骜不驯的黄河在人类面前变得服服帖帖,百姓安居乐业。

大禹采取顺应水的本性去治水的做法,既合了黄河东去的天道,又保护了黄河百姓的人道。这是对“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最好的诠释。

大禹成功治水归结为:顺天道,施人道,即天人合一之道。顺应水的自然流向(即顺其自然),这就是顺应天道;不让洪水泛滥成灾,维护百姓利益(即为所当为),这就是施行人道。只有顺天道,施人道,才能行霸道,这才是王者之道。

大禹治水方略是一种着眼长远,舍弃眼前利益的逆向思维方式,堪称古今中外“标本兼治”的成功典范。鲧治水方略是一种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效应的顺向思维方式,是历史有名的“治标不治本”的反面教材。

大禹父子治水的故事告诉人们:堵截黄河的做法,实际上是麻痹人心,让人丧失警惕,最后死无葬身之地;而疏而不堵的做法,为人敲响警钟,让人居安思危。

治心之道,犹如治水之道。情绪来临时如滔滔黄河,汹涌澎湃。然而它从“天”而降,从潜意识深处奔泻而出,无法阻拦。只有从保护自身利益出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洪水无情,会泛滥成灾。面临不良心理,如果任其发展,恣意妄为,就会发生灾害,伤害患者的自尊。所以,既顺从情绪的冲动,又要避免发生灾害。怎样才能避免发生灾害?为所当为,转移注意力。

心理问题者应该像大禹治水那样,正确认识情绪,找到它的规律,顺应它的脾气,让情绪更加顺畅地朝着安全理性的通道发泄,绝不从正面堵截潮流,而应从侧面采用疏导、迂回战术防止其泛滥成灾。

“大禹治水”的典故启示人们:鲧因为不作调查研究,仅凭个人经验,只是求眼前效果,不按客观规律地办事,逆天而行,最终导致灾难性后果。而大禹正确认知客观规律,并顺应规律办事,创下不世之功。

大禹为什么会顺应天道?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掌握黄河水患规律,大禹沿着黄河徒步考察。经过了几年的跋山涉水,从黄河的源头到黄河入海口,大禹发现中华的地形成西高东低态势,知道了黄河最终要流入大海的道理,了解到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认知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天道,总结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客观规律。因此,大禹不敢堵截黄河,而是让洪水流到它的大海故乡,最终制订了“疏而不堵”的治水方案。

只有从实践下手,加以分析推理,才能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获得正确的认知,之后顺应客观规律办事,这才是大禹治水的成功秘诀。

但是,自然规律往往不按人的意愿行事。黄河涨水时,滔滔洪水,汹涌澎湃,容易泛滥,给沿岸百姓带来洪灾。怎样才能真正驾驭黄河,使其驯服?

大禹“顺天道、施人道”并不是一味地向大自然低头,而是顺从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它不是机械的,而是机动灵活的。譬如,远古黄河流到如今山西和陕西交界的地方,被一座大山挡住去处,河水漫上两岸,淹没了上游地区。为了确保把黄河顺利地引入到大海,大禹带领民工把河道中的大山劈开,让黄河畅快地向东流逝。

黄河入海是大的自然规律,相比来说,大山挡道,则是小的自然。为了服从“黄河入海”这个大自然,就要改造“大山挡道”这个小自然。

在心理干预中,“正确认知”犹如开山挖渠,引水而下;“放下”好似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大势已定,心理问题,不放下也得放下啊!

大禹治水的原理,笔者称之为黄河理论,对当今社会问题、心理问题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毫无疑问,大禹治水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黄河理论”是心理问题获得康复的根本出路。

作者简介:袁运录,笔名:恨若秋水,创立逆向心理学体系——秋水理论(也叫黄河理论),认知心理学专家,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研究方向:口吃、情绪、抑郁、焦虑、社恐、失眠、婚姻家庭和青少年心理问题。

出版了两本40万字的心理学著作《口吃原理与康复》《情绪心理学》,在《心理与健康》杂志、中华网、知网、知乎等媒体发表了2000多篇心理学文章。

责任编辑:孙东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