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010-53360139
中国心理卫生人才网
全国专业人才数据库
010-53360139
工作时间:8:30~17:30
——心理咨询师行业技能培训项目征集委托合作培训机构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了保证在疫情中心理援助和疫情后心理重建能够依法有序的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十四条规定“发生突发事件,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组织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国家制定了系列心理援助相关文件:
1月2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发布〔2020〕8号文件《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通知要求“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统一领导,并提供必要的组织和经费保障。
2月2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发布〔2020〕18号文件《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通知要求“为做好防控疫情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向公众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服务,预防与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困顿,防范心理压力引发的极端事件,各地要在原有心理援助热线的基础上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
2月5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发布〔2020〕23号文件《关于全力做好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家属保障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将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家属作为重点心理干预人群,主动关心,通过不同形式进行谈心疏导,减少他们的心理焦虑,给予积极的精神关怀”。
2月7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了国卫办医函〔2020〕112号《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服务优势,大力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功能,包括但不限于线上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健康宣教、就诊指导、慢病复诊、心理疏导等”。
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办发〔2020〕4号文件《关于改善一线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切实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的若干措施》。通知要求开展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评估,强化心理援助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减轻医务人员心理压力。
2月15日,国家卫健委人事司又发布国卫人函〔2020〕61号文件《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贯彻落实改善一线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切实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要求“在现有心理援助热线和心理援助网络平台中开设医务人员服务专线和专区,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线上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
2月23日,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国发明电〔2020〕5号文件《关于全面落实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强对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强化心理援助措施,减轻医务人员心理压力”。
2月2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国卫基层家医便函〔2020〕2号文件《关于印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指南(试行)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心理疏导,引导其树立不要过分恐慌的防控观念,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国卫办医函〔2020〕16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落实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要求做好疫情期间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积极提供线上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健康宣教、就诊指导、慢病复诊、心理疏导等服务”,专门提及了线上“心理疏导”。
3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国卫办医函〔2020〕189号文件《关于印发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康复方案(试行)的通知》,在康复治疗主要内容中包含有“心理功能障碍,有恐惧、愤怒、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3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国卫办疾控函〔2020〕194号《关于加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的通知》,通知提出要将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纳入疫情防控的整体部署,统筹安排。
疫情发生后习近平主席关于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四次讲话:
2020年1月25日,习近平主席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并决定成立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习近平主席“亲自指挥、亲自部署”。自疫情发生后,习近平主席曾经在公开讲话中四次提及并强调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性,这对推动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2020年2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对于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深入落实科学防治要求,坚定信心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加强群众心理疏导和干预”。
2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型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把生活保障、医疗救治、心理干预等工作做到位,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3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清华大学调研座谈时指出“病人心理康复需要一个过程,很多隔离在家的群众时间长了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病亡者家属也需要心理疏导。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
从总书记四次讲话精神可以看出,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疫情发生后的个体与群体的心理问题,而且已经把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提高到与生活保障、医疗救治一样重要的高度,关系到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疫情灾后有五类人群最需要心理重建:
第一类人群需要关注的是曾经的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其中的重症患者。这个人群可能数量不多,全国也就八万多人。他们曾遭受两重心理创伤,第一重是疫情初期医疗资源不足,有的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恐惧,还有愤怒等情绪。第二重是一些重型患者经历了非常痛苦的抢救过程,有的患者描述是生不如死。
第二类人群是救治一线的医护人员。在自己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还要救治别人,医护人员的压力可想而知。他们一方面把救人作为天职,必须要在一线工作,但他们心里充满了恐惧和愤怒,这种体验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这些人产生的心理创伤非常大。
第三类人群是疫情中做支持保障管理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比如警察、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医院志愿者、基层的政府官员。他们非常辛苦,承受了巨大压力,工作风险性高,工作量又大,有的还遇到一些人的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他们受到心理伤害也很严重。
第四类人群是疫情中丧亲的家属。涉及的人数虽然不多,但他们的情况比较特殊。新冠肺炎疫情中很多是家庭传染,家中有人病逝后,家人可能也在治疗或者隔离,大部分家属没有与病逝者做最后的告别,举行告别仪式。这也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第五类人群是被隔离过的人。安全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如果安全受威胁,人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无论是地震、洪水、战争等灾害,还是新冠肺炎这样的传染病疫情,特殊事件首先给人带来的就是因失去安全而产生的负面情绪。被隔离过的人出现的情绪反应可能是两极化,一是冷漠,情绪变得不那么容易激活,变得什么都无所谓;二是过敏,容易激惹,甚至会哭。
据不完全统计,在短短的三个月里,国家相继出台了近二十个与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相关的文件,可见国家是何等的重视疫情中的心理援助工作。疫情尚未完全结束,国家还会出台什么文件,必然会与恢复期、重建期的心理援助有关。根据心理问题产生的规律,真正严重的心理问题会在疫情后暴发。以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为例,不仅直接受害者产生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很多身处美国的普通人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创伤。这次疫情会导致许多人:一是重演事发时的负面感受,如做恶梦等,这是创伤后的主要心理问题;二是社交障碍,其主要表现是注意力涣散,社会关系淡漠;三是过度敏感,怀疑社会,伤害自己。有鉴于此,目前我国社会需要大量的心理咨询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文件和习近平主席的系列讲话精神,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人社部商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决定推出心理咨询师行业技能培训项目,并定于6月5—8日在成都召开“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疫情灾后心理重建学术大会”。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登记机关为国家民政部。中国商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管单位为中国商业联合会,是经国家人社部批准立项设立的国家级事业单位。有意开展心理咨询师培训工作或有意参加全国疫情灾后心理重建学术大会者,请致电13981824988与王先生联系。
责任编辑:王丽萍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002765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998号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人才网 承办单位:中国人才交流中心数据库
© 2019 中国心理卫生人才网 版权所有